佛教居士德旭(郭旭东)
摄影是一个还原现实事物、景象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讲究摄影器材、技术外,更要求摄影者瞬间的感觉。当我们面对不同种类的摄影作品时,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、评价?郭旭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自然、社会、艺术的美,这样的作品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,更能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。郭旭东对摄影艺术有着较高的造诣,对摄影的构图、色彩与光线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。摄影艺术是技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,一副优秀作品离不开技术与技巧的应用。郭旭东的摄影作品所采用的拍摄技巧,使画面主体突出、背景虚化,让整个画面更具动感效果,使人身临其境。读他的作品,是一种艺术节上的享受、视觉上的交流、艺术上的提高。从他的作品里,你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爱是那么深沉,对生活的感受是那么细腻。每当外出,他都会惦记着拿上相机和扑捉自然的美,从取景器中去感受生活。他拍片子,能瞬间抓住主题,把构图固定在恰当的时机。近年来,他拍专题、抓民俗、跑宗教,乐此不疲,拍摄的照片达数十万之多。
郭旭东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大约十年时间,从一名专业摄像师到手拿照相机的摄影师,他完成了完美的转身,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摄影家。
郭旭东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,在河南的摄影圈子里,提起他的法号释德旭,很少有人不知道的。他常说,接触宗教,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性洗礼,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很强大。这些年,郭旭东热衷于拍摄宗教和民俗方面的体载,拍摄了大量的民俗与宗教方面的照片,许多教堂、寺院、庙宇都留下了他的身影,许多报刊杂志都留下了他的作品。结合他对宗教的了解、佛教思想和对社会的影响,他的作品处处弘扬宗教人士爱国爱教的精神。他还十分注重自觉修身养性、传承美德,作品处处体现时代特色。
虔诚的佛教徒为了到寺院还一个心愿,会花尽一辈子的积蓄,花上几年的时间,一路上五体投地,顶礼膜拜,磕着长头到目的地,这就是宗教信仰,一个佛教信徒一生的信仰。一次在五台山采风,郭旭东为了拍摄一位磕长头的僧人,早上五点便追随这位僧人拍摄,五台山早上的天气很冷,手冻麻了,搓搓手继续拍,将近一个多小时,他把僧人对佛的虔诚之心拍的淋漓尽致。他把照片取题《出世丈夫之梵行》,片子发出后引起轰动。
来源于生活,回报于社会,在生活中寻找内心世界,用相机把它表现出来,郭旭东始终用他敏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。因此他才能把照片拍的那么生动,正是如此,他的生活才是那么充实、充满乐趣。
苦行僧: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,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、居家期、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。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、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,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,就离家出走,去当神的使者或仆从。
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,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,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。正因如此,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。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“神的使者”。
苦行僧(Sadu)是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修练方式,苦行僧蓬头垢面、衣衫褴褛,带着象征湿婆裨的三叉杖,边走边吟诵古经文。苦行僧必须忍受剧烈的痛苦,如绝食、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、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等不合常理的事情。
苦行僧在朝拜(五体投地)
少林方丈释永信
少林寺举行法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