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融合 敦煌新彩 ——常健君彩墨敦煌壁画简析 ![](http://www.zgcmwh.com/d/file/qinggantiandi/qinggantiandi1/2015-01-29/1c2081e304ba17233113c7cd4425ff9a.jpg) 提起常健君教授,大家都知道他是当代著名书法家,文化学者,其实他还是一位画家,这一点可能还鲜为人知。常先生出生在大宋东京(开封市)一个中医世家,少年时期随父行医生活在南京,两大文明古都的文化和传统的家教滋润着他的心田。在父辈言传身教于书法、礼仪、经学的同时,常先生又在西席教师希尔的指导下进行绘画练习,在素描、色彩、构图诸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在“大革命”时期,他曾画过《毛主席去安源》、《保卫海疆》、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》等大型招贴画,还和朋友们一起画过电影海报。 敦煌,是丝绸之路之重镇,是突厥人、吐蕃人、印度人、波斯人、僧伽罗人交汇之地。东西文化的碰撞,民族的融合,南北统一,大唐之鼎盛,使莫高窟艺术成为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凡事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,都把敦煌看成是心中的圣殿。据常先生讲,他曾三次朝拜莫高窟,每次前往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,在荒凉的戈壁滩和沙漠中跋涉。都是早上进入石窟,晚上随着游客出来,忍着饥渴用笔进行速写和记忆,拼命的汲取着石窟艺术的营养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常先生就尝试着以宣纸油画的技法临摹敦煌壁画,油彩和调色油在宣纸上的晕染和渗透,风干了的画图出现了朦胧斑驳的壁画效果。常先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《梵音图》、《飞天图》,部分作品由泰国僧人石空法师带入曼谷寺院。2010年以后常先生的敦煌作品进入了彩墨创作,他把握住敦煌人物绘画用色重彩、色彩艳丽、对比强烈之特性,使色彩、线条、墨色在上等宣纸上融为一体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,赋予古老的壁画以新的生命。 这里展示的画作,是常先生2012年秋天临摹的敦煌第156窟“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”,整个画面长9.92米,高1.29米,人物逾百,骏马80余,旌旗飘扬,御风千里,延绵浩荡,显示出这支御边之军的威武雄风。充分表现了常先生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绘制历史题材的功力。 笔者认为,对于一个有思想、有成就的艺术家来说:“书中有画、画中有书”并“外师造化、中得心源”,只有这样作为一个艺术家才是完整的。2014年常健君教授的彩墨敦煌作品和书法作品,已经被国家邮政总局作为中国邮票在全国发行。 常健君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、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、全国政协书画室成员。 本文作者:丹青(文艺评论家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