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艺术世界 > 精品书画图片
  中国满族画家与《清明上河图》
 
   
 
  图片资料
图片名称: 中国满族画家与《清明上河图》
编辑: admin
创建日期: 2012-02-06 14:46:04
简介:
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国艺术馆,收藏有一幅〈清明上河图〉国画,不了解底细的人,都以为这是张择端的原迹,实际上它是中国现代家雷鸣东的临摹作品,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。在2000年美国洛杉矶召开的“中国文化节”中,一位崇高中国画艺的收藏家欲出3.5万美金购买这幅画,但雷鸣东却无偿地损给了洛杉矶中国艺术馆,以此宣扬中国的书画艺术。
雷鸣东字天雷,满族人,1945年月11月出生于古都开封,现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长、河南省书画协会副主席、河南省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。
〈清明上河图〉是我国北宋时期风俗画作品,作者张择端。〈清明上河图〉长卷,绢本,淡设色,是我国书画史上难得的精品,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馆。
雷鸣东自小就对张择端的〈清明上河图〉中描写的开封城盛景憧憬不已。20世纪90年代初,当时身为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的他去欧洲考察,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艺术系大楼的大厅里看到一幅横挂着的〈清明上河图〉长卷,让他吃了一惊。他仔细上前观看,发现是一幅印刷品。回国后,他便开始着手临摹这幅古代名画的准备工作。
临摹〈清明上河图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〈清明上河图〉真迹高26米,长达668米,是一幅长卷。画中各色人等500多,还有美不胜收的街市和自然景观。临摹,就是要遵循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神的原则,把画面从整体到细节完完全全地再现出来
临摹必须过三关。第一关是线描关,线描是中国绘画造型的主要艺术手段,仅人物画就有行云流丝描、钉头老鼠尾描等18种描法;第二关是色彩关,这是临摹工作最艰苦最漫长的过程式;最后一关是传神,赋予艺术形象以生命——思想感情。现存的〈洛神赋图〉、〈虢国夫人游春图〉、〈捣练图〉、等名画,多属宋人摹本,一直流传到现今,其摹本本身已成为珍品。
雷鸣东第一次临摹时,手头只有一幅〈中国美术史〉中的〈清明上河图〉插页,长仅10米,高1米,而且只有原作中“虹桥”一部分,由于画面比例太小,有些景物就是用高倍放大镜也看不清楚。后来,他的朋友,开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王少卿送给他一幅1比1大小的〈清明上河图〉印刷品,这才大大地方便了他的临摹。
由于年代久远,〈清明小河图〉原作中的细节已模糊不清了,遇到这种情况,雷鸣东就想尽办法去考证它们的真面目,以避免失真。如画中的城门楼那部分,一户人家大门外立有一块木牌,上书有一行楷书。初次临摹时,雷鸣东在放大镜下辨认那行字里有“王小员”三字,心里对这三字一直放心不下,后来,他看到一幅台湾出版的〈清明上河图〉,由此他终于考证出招牌上的那行字是“久往=王食”。此外,画中许多人物服饰上的样子,他也是参考了景德镇瓷器上的〈清明上河图〉才确定下来的。
多年来,雷鸣东共临摹了6幅〈清明上河图〉,每临摹一幅都需3个多月。第一摹一幅自己不满意,揉成团扔进了纸篓;第二幅卖给了福建省一位收藏家;第三幅捐给了洛杉矶,其他的他自己收藏或送出展览。他的〈清明上河图〉展出时,画前总是放一个放大镜,目的是让观众能清楚 地观看每一个细节。
临摹也能成家。我国防大学书画鉴定专家喻维超先生看了雷鸣东临摹的〈清明上河图〉后,当场赋诗一首:
清明时节汴梁城,人间繁华如梦景。
莫道千年张择端,今有传神雷鸣东。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图片推荐
最后更新
热门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