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过去的10月,香港秋拍已落下帷幕,但在保利香港秋拍上独享专场、总成交价高达2400万港元的“中国当代水墨”所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消散。可是,到底什么才是“中国当代水墨”?在美术重镇西安,为何鲜见所谓的当代水墨呢?
虽然,业界有人称“2013年中国艺术界两个关键词就是‘当代水墨’与‘威尼斯双年展’”,但和“中国当代水墨”有关的种种疑问却在许多圈内、圈外人心中萦绕。
展览为媒:2013年,当代水墨“火旺”
“‘当代水墨’这一概念提出,并被一些艺术家持续的研究、探索,足有20年了吧!”在被记者问及“当代水墨”这一话题时,著名评论家彭德平静地表示,中国当代水墨不是突然出现的,但早前更多是在学术圈内被提及。
记者调查发现,“当代水墨”真正广为人知,无疑是有人建议将2012年作为“中国新水墨元年”。2012年,国内大小艺术机构大面积的开始对当代水墨进行学术探讨,而相关展览也如雨后春笋般强行挤入公众视野。
“2013年,对当代水墨来讲,意义重大。”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表示。今年4月,鲁虹在中国美术馆策划了一个重要的当代水墨展——《水墨新维度——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》,而其仅仅是今年度有重大影响的众多当代水墨展中的一个,“再水墨:2000—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”,李津的个人当代水墨展《李津·今日·盛宴》,由徐冰、冯斌等四位艺术家举办的《何不水墨》展,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《弥散与生成》展……
在西安藏家王兹愚看来,“随着佳士得、苏富比等著名拍卖行陆续‘下手’当代水墨,在圈内,如果说自己不懂当代水墨,似乎就‘OUT’了。”
概念不清:“当代水墨”到底是什么?
但是,王兹愚也坦言虽然对活跃在“当代水墨”的几名代表性艺术家,如李津、李孝萱、徐累、石虎等挺熟悉,可到底该怎么定义“当代水墨”,他依旧是一头雾水。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,“当代水墨”可以简单理解为“生活在当代的水墨画家所创作的就是当代水墨”,那么,只要当代水墨画家的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,同时又具备了当代气象就可以了?又或者,从理念到技巧都来源于西方美术,但以水墨、宣纸为载体的作品就是当代水墨。
在知名藏家张怀清看来,“当代水墨”其实是为了对应“当代油画”而有的称谓,其风格和传统水墨大相径庭,创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、审美观、艺术语言,以自我为中心诠释美学,“这是有别于学院和传统的另一条路,还在探索中,不成熟。我不喜欢,只看不买。在我看来,当代水墨只是艺术市场泡沫破裂之后为替代而产生的艺术种类。投资当代水墨的人,更多的是炒作这种艺术这个利益链条上的人。”
而鲁虹则认为,“当代水墨”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,之后并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水墨探索,很大程度上参照的是西方现代艺术,完全超越了传统水墨画及写实水墨画的艺术框架,导致了本土画种分类之后,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。
“‘水墨’加上‘当代’二字,就如同穿着黄马褂进入现代社会,不太协调。所以,如何定义当代水墨,显得意义不是很大。”彭德直言,他对当代水墨评价一直不高,“在我看来,中国艺术能和西方抗衡的只有水墨,基于这个情结,‘当代水墨’才应运而生。”
西安画家:不愿冒险,想形成气候很难
虽然中国当代水墨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广州等地很火,但作为中国美术重镇之一的西安却鲜有“当代水墨”的痕迹。各种展览中,能看到的当代水墨作品少之又少。记者先后走访了湘子庙街、书院门等画廊集中的街巷,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当代水墨作品时,大部分画廊老板的第一反应是“当代水墨,啥东东”?还有一些画廊老板则反问记者:“西安的传统书画这么强,买什么当代水墨?”
在策展人、西安美院教师王檬檬看来,西安没有纯粹做当代水墨的艺术家。如果一定要算的话,在中年画家里,作品有一定当代性的西安美院国画系副主任刘西洁算一个,“但是刘西洁同样仅仅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探索,并没有从观念入手,把传统的东西连根拔起。”而张怀清则认为,在西安没有得到大范围认可的晁海是陕西当代水墨的代表人物,年轻画家,诸如杨杰、闫谊、杨广涛等人的作品,更多只能属于当代水墨的范畴。
彭德认为,西安已经形成了自循环的水墨传统。水墨画家的作品卖相一直很好,直接对市场起到了引导作用。于是乎,就没有人去冒险,就算有一些人曾经做过探索,但在市场的压力下,还是选择了妥协,“当代水墨这条路有别于传统和学院,完全是另一条路子。当下西安的大环境决定了就算有人在尝试,也依旧处在介于学院和当代艺术之间的中间状态。短时间内,要想形成气候,很难。”